top of page

我深深的熱愛日本戰國史。熱愛到我對日本戰國時代每個大名(諸侯)、武將、舊國名(例如“近江”就是現在的“滋賀”)甚至連當地什麼季節不能出兵我都倒背如流。當三谷幸喜宣布他將要拍攝清須會議時,我的腦海整個爆發了!

 

我迫不及待的先去買了三谷幸喜寫的原文小說拜讀了一遍,才發現這個電影異常的難拍。小說所講述的,是在戰國風雲兒織田信長死在本能寺後,其四位譜代家臣為了擁立儲君在織田家的發源地“清須”所展開的會議。所謂譜代,即是代代均為某家效命的老臣,或是隨著主君東征西討戰功彪悍的名將所的到的賜封。在家中舉足輕重的又叫做“家老”。譜代家老柴田修理亮勝家、丹羽五郎左長秀、羽柴筑前守藤吉郎(亦作秀吉)、隴川左近將監一益(後來沒趕上,改成池田恆興)四個人必須在信長餘下的兩個兒子信雄和信孝兩個人中挑選一個新的君主,但四人各懷鬼胎,全都打著不同的主意⋯⋯

 

為什麼說這部電影難拍?因為歷史上整個清須會議的過程裡沒有任何的血腥鬥爭或光榮戰役。只有一堆大官在那裡皮笑肉不笑的裝客氣。小說版《清須會議》為歷史的角色刻畫了鮮明的個性,但其以訪問的形式所呈現的敘事風格要怎麼搬上大螢幕,卻是一個課題。所幸三谷幸喜以他一貫鬧劇式的風格把這場決定日本往後四百年命運的會議炒的熱鬧異常,字字珠璣之間又將各人立場解釋的淺顯易懂。題材及原著轉換的問題算是做的十分協調。第一關過的十分漂亮。

 

三谷幸喜的電影一如他的文字:溫暖、幽默,就連處理名將明智光秀被村民刺死的畫面也十分滑稽。《清須會議》的畫面充滿了溫暖亮麗的顏色,美得像畫一樣。我認為他最成功的,就是把一個牽引著日本命脈、充滿肅殺的會議搞的像是主婦回娘家的排隊一般。整部電影看完讓人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這也是三谷式戲劇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

 

外國的觀眾要怎麼去吸收這部片呢?它畢竟是以一個外國歷史中的小插曲所建構的故事,沒有鑽研過日本歷史的外國觀眾又怎麼去欣賞它呢?果然,電影本身並沒有留餘地給不熟悉歷史的觀眾。有些名詞甚至連字幕的譯者都翻錯,它的困難度可想而知。例如電影裡的人物時常用官名來稱呼其他人物。但日本人的官名不包括姓氏,遇見了不會說:「嗨,包大人!」,而是「嗨,開封知府!」(反正開封知府也只可能有一個)那問題就來了。當電影裡人物在說別人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說:『哎呦,那個修理真討厭。」我可能知道柴田勝家的官位是修理亮,但一般觀眾不可能知道。而一直在電影裡以勝家被稱呼的柴田就會飄在觀眾的意識之外。也有可能是劇情的邏輯問題,為什麼秀吉要稱呼柴田為“老爹”?這也沒解釋。那柴田、丹羽二人又為什麼會那麼討厭秀吉踩在他們頭上?這些是日本人從小從課本、卡通、電視劇就耳熟能詳的典故,但我們外國的觀眾就很難吸收了。(就好像我們知道開封有某個鐵面無私辨忠奸的人一樣。)

 

不過除卻一些歷史上可能模糊的地方,《清須會議》其實是很精彩、很幽默的。它沒有為歷史定立一個好人還是壞人的角度,只是用幽默詼諧的手法講述一個國家裡王公大臣鬥智鬥力的歷史事件。雖然觀眾可能會被其複雜的歷史背景所隔離,但只要在觀看前稍微做點功課,谷歌以下“清須會議”,應該就可以九成的功力欣賞這部精緻的時代劇。

 

《清須會議》影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