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光以拍攝懸疑片而論,大衛·芬奇在世界電影史上絕對算得上是巨匠級的人物。他所執導的《火線追緝令》、《致命遊戲》、《鬥陣俱樂部》、《戰慄空間》、《索命黃道帶》、《龍紋身的女孩》不但是懸疑類型片的殿堂之作,而且每一部都各有各的特點和出色之處,類型相同但絕不重複。連《社群網站》這種原著無聊(Ben  Mezrich, “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故事又普通的傳記電影都能讓他拍得劇力萬鈞、緊張懸疑,其功力之高可見一斑。其實大衛·芬奇行走江湖所向無敵不外乎就兩招:「聚焦的視點」和「腐蝕的人性」。他的最新作品《控制》即是他最能揮灑這兩項利器的畫布。

 

《控制》改編自暢銷作家吉莉安·費琳的同名小說。原任《娛樂週刊》專欄作家和影評的她在金融海嘯時期被解聘,自此轉為全職作家。在職時就寫了《利器》和《暗處》兩本小說的她趁著失業在家待崗之餘完成了暢銷全世界六百萬本的《控制》。

 

小說以第一人稱視點在主角尼可和艾咪兩人之間相互切換,講述尼克的妻子艾咪在他們結婚五週年紀念日當天忽然消失,引得所有人都懷疑是尼克害死了她。《控制》英文原著洋洋灑灑四百三十二頁,任何導演見了不頭疼都難。不過這可難不倒以將小說改編電影為樂的大衛·芬奇。吉莉安·費琳身為專業影評和作家,劇本在格局和原著間的取捨自然比一般小說家更駕輕就熟。看完電影版後跟小說比對就不難看出她劇本的紮實和完整度完全不輸專業的編劇,完全沒有小說家轉編劇的匠氣和做作。不過《控制》最大的成功來自於大衛·芬奇在視點上聚焦的功力,他將電影的主題牢牢的綁在「婚姻」和「兩性」之間的互搏上,使得本來很容易就鬆散的故事結構顯得更緊實牢固。這聽起來雖然很簡單,但一個尋常的導演很可能在無意間就讓尼克和艾咪這兩個角色之間失去平衡,進而模糊整個故事的焦點而將這對異於常人的夫妻妖魔化。也因為大衛·芬奇特別會在小說轉化電影時抓出重點並凝聚在說故事的方法裏,觀眾才能在兩個半小時的片長中維持專注而不感到疲乏。

 

大衛·芬奇的另一項看家本領就是處理「腐蝕的人性」,亦可作「人性的腐蝕」。《火線追緝令》裏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探員、《致命遊戲》裏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的有錢人、《鬥陣俱樂部》裏愛德華·諾頓飾演的魯蛇、《社群網站》裏傑西·艾森堡飾演的天才等等皆屬於此類人物。而《控制》裏班·艾佛列克飾演的尼克和羅莎蒙·派克飾演的艾咪更是被腐蝕到了家了。不過他們的人性不是被社會、慾望、或利益所腐蝕,而是被自己深愛的伴侶所慢慢消磨掉。就如電影中艾咪對盛怒的尼克所說的一樣:「這就是婚姻。」而在經歷了大衛·芬奇兩個半小時的「人性腐蝕轟炸」後,我也不得不認同:這很可能就是婚姻的真實面貌。

 

作為HD拍攝的忠實擁護者,大衛·芬奇的影像已在反覆的調色、調光中自成一家。他也是第一個在HD裏找到了膠卷美學的導演。其實膠卷之所以迷人,不過是回到那句老話:「電影膠卷的美不僅僅存在於你所能見到的一切,也藏在你看不到的那些黑影裏。」大衛·芬奇的HD其實沒達到這個境界,但已是HD規格裏最接近了。不過全世界幾百萬個導演,能夠讓人一看到影像便認出是自己作品的,十隻指頭大概也數得出來吧?更何況他的作品本來就不是以影像聞名。

 

《控制》裏每一個角色都被賦予了發光發亮的機會。不過最令人驚艷的還是女主角羅莎蒙·派克。她在兩個半小時的片長裏幾乎把人類所有的情緒都演了一遍,怨恨仇怒、酸甜苦辣、悲喜幽滄、從意亂情迷的少女到心狠手辣的怨婦全讓她碰上了。今年的奧斯卡她不入圍我立馬從101頂樓跳下去。男主角班·艾佛列克還是那數十年如一日的皺眉苦瓜臉,不過劇本的紮實和緊湊又一次救了他枯燥的演出。(上一次也是被《亞果出任務》的好劇本跟快速的節奏給救了。你還是好好當導演吧,演戲就交給你弟弟就好了。)

 

儘管《控制》這部電影的劇本紮實、主題明確、表演也得宜,它還是有一個阿基里斯之腱:太多場戲像是在過場。因為原著視點太多,每個事件又不一定是連結的(好比《龍紋身的女孩》裏每個線索會連到下一個線索,終至真相大白)很多戲感覺匆匆跳過,例如戴西和艾咪之間的驚鴻一瞥。不過這也只是筆者在雞蛋裡挑骨頭,不算是什麼真的問題。

 

好萊塢今年可說是佳作不斷,《諾亞方舟》、《哥吉拉》、《X戰警:未來昔日》、《明日邊界》、《星際異攻隊》、《猩球崛起》等等都在商業電影裏取得一定的高度。但也只有《控制》能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得到完勝。還沒看的人趕快去看吧,別像我一樣遲遲不看《記憶拼圖》結果在日常談話中被人破梗就不好玩了。(而且這部電影的梗大概兩句話就破完了)

 

 

《控制》影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