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還記得我第一次在上海購買盜版DVD時,我才十三歲。那個時候,上海的盜版還不如現在那麼發達,要找個音像店可不是件容易事兒。我清楚記得那一年,我的偶像徐克醞釀已久的新片《蜀山傳》在中國敲鑼打鼓的上映。我為了買到它的盜版碟跑遍了大街小巷,到處詢問路人『哪裡可以買盜版?』。過了兩個禮拜,我終於在冒牌的永和豆漿店碰上一個鬼鬼祟祟的年輕人。他身上負了個大布袋,裡面裝滿了琳琅滿目的DVD。我開開心心的買了《蜀山傳》,幾乎是用飛的奔回家中。打開電視才發現它幾乎是以近視九百度的品質製成的。還不如不看。

 

十年前,一片盜版DVD才三塊。過了幾年,電影和電視劇開始普及,一般小區門口幾乎都開了家賣碟的小攤子。有些人甚至連店鋪都省了,直接騎腳踏車載著碟片一路叫賣。很自然的,碟片店越開越多、越開越大。到了後來連躲都不躲了,直接開在大街上。

 

盜版這十多年來的進化,其實是非常可觀的。我指的不是技術面,而是類型面。盜版從偷拍院線大片,到複製、翻譯現存DVD,再到收集中外作品,以主題規劃販賣,是很不可思議的發展。其實,這些賣碟的老闆或是中盤商根本就不知道黑澤明、費里尼、王家衛是誰。他們也不在意。可是中國在短短十年內就迅速的追趕上其他國家發展了百年的電影素養,是個值得讓人深思的現象。

 

我總是在想,製造盜版的人總得雇用幾個教授級的電影狂來替他們採買吧?除此之外還得找稱職的翻譯、文案來寫字幕,和封面設計來做封面。他們對中國電影文化的進步,又算不算是出了份心力?

 

這次我來到上海,也是興高采烈的去熟識的店鋪補貨。可是我所認識的三家店家裡,有一家倒閉、一家店鋪縮成以前的一半、一家老闆則宣稱不做了。究竟這個中國工商局絞盡腦汁都抓不完的盜版DVD市場是被誰打敗了?不是別人,是另一個山頭的賊:網路。

 

老闆告訴我,一張D9碟成本就要四塊,賣九塊。若是碰到愛還價的人,還得給賣到七塊。這樣一張碟的利潤也才三塊。成本高加上上海房租越來越貴,生意太難做了。中國現在流行網路媒體盒,購買一個盒子就可以免費以樂視(LeTV)、PPS、優酷、奇藝(QIYI)等盜版串流收看電視、電影。一開始,這種媒體盒雖然主題種類繁雜、欠缺管理,但如果只是閒來無事隨便挑個電影來看看總是能應付的。時至今日,媒體盒改造了Google Android軟體,利用它的生態環境來設計媒體盒的資源,不但能無線升級,還能隨時下載Android App。提供內容的盜版串流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緻。比較大的牌子甚至也開始出現“大師選集”及“好萊塢黃金年代”等令影迷癡狂的分類。試想,不用付錢又可隨時收看無數最新電影的媒體盒一個也才一、兩千塊錢台幣一個。這樣的環境下出門買碟的欲望已是蕩然無存。

 

我一直排斥這種媒體盒,因為它的內容不穩定。而且我喜歡收集DVD,因為我還能跟親朋好友交換、介紹。總不能有事沒事就把那盒子拆下來跟人交換吧?我的另一個隱憂就是,雖然現在盜版串流百家爭鳴,大家爭著比試誰的內容多,但時日一久,沒有依靠每一部片的受歡迎程度得到實際收入的公司便不會再積極尋找內容。盜版碟商會依據每個月的銷售量調整出版的貨量和種類。他們就是因為碰上了藝術、獨立電影的市場才會開始出售經典電影。可是像盜版串流這種媒介它的主要盈利來源則是廣告。這樣比較的話,點看韓劇的人總是比點看英格瑪伯格曼的人多的。 在盜版碟商完全消失後,這樣的營運模式會不會造成藝術、獨立電影內容的漸漸流失,是個隱憂。

 

說了這麼多,有些讀者可能會對我不以為然,認為本來就應該購買正版DVD,買不到盜版是活該。對不起,我買的正版也比你多。我只是在緬懷一個時代的終焉而已。畢竟在茫茫碟海裡找到一片心頭好就像中了小額刮刮樂一樣,是一件十分快活的事情。而且有些電影台灣連出都沒出過,你叫我上哪兒買?我主要還是關心電影文化的傳播,大陸的民眾是否還能像以前一樣吸收到不同種類的電影。在物資和資訊都匱乏的年代,盜版DVD為一般無法上學、上電影院的民眾的知識、學識、和常識都作出了貢獻。因為有了盜版,中國的電影素養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的提升。我只是不想它沒得到它應得的嘉許就這麼死去而已。

 

當然,這些不法商人剽竊他人作品借以謀財,是可恥的行為。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盜版道德上的問題。不過我非聖賢,沒有任何想批判這種行為的欲望。這些年其他人也應該說盡了,我就不在上面加油添醋了。

 

我採買完DVD後和碟店的老闆坐下來喝了杯茶。我倆相識多年,雖然每次見面都聊的天南地北,但連對方叫什麼都不知道。以前,老闆從來沒邀請我喝他的茶。就算是當時他邀請,我應該也會拒絕。可是這次我們喝上了茶,閒聊了幾句。可能我倆都知道,下次應該不會再見了。

 

再見,盜版再見! 201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