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星際效應》影評: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

演員:馬修·麥康納、安·海瑟薇、潔西卡·雀絲坦 

 

70釐米IMAX版本的《星際效應》開演十分鐘後,我心裡才忽然想起:原來底片是長這樣子的啊。

 

本來十分排拒高清攝影的我,繼好萊塢全面停止使用底片後的這幾年也漸漸忘記了底片的美感。以至於片頭馬修·麥康納在黑暗的房間中醒來時,我突如其來的被底片顆粒疑惑了一下。不過這種感覺稍縱即逝,就像在路口碰到一個許久不見的老友一樣——雖然感覺什麼地方變了,但熟悉感隨後便至。再一回神,我就進入了底片朦朧的時代感之中。

 

除了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個人本身就偏好底片之外,看完整部影片後我也明白了使用70釐米底片拍攝的重要性。70釐米的畫面篇幅不但給了諾蘭更大的畫布去揮灑他沙塵亂飛的末世、冰雪連天的異星,底片自然產生的陳舊時代感也恰好串連起電影裏「不遠的將來」這種「好遠又好近」的時代設定。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一向崇尚寫實,所以儘管題材科幻裏頭科技的設定也必定要有他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在《黑暗騎士》中,克里斯多福·諾蘭奪取了蝙蝠俠各種超乎想像的武器和飛天遁地的代步工具,僅以尋常的抓鈎、滑翔斗篷就交差了事,頂多來個能變從車子的兩個輪子變成摩托車的奇想。重點是,一切要寫實。《星際效應》延續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寫實風格,從服裝設計、宇宙船設計甚至到機器人的設計都非常樸素、簡單,且讓人覺得在不久的將來,甚至於現在美國太空總署就很有可能出現的東西。這樣的寫實感讓他在片頭的背景設定期不用像一般科幻電影那樣花時間介紹這個技術、那個器材,直接進入故事主題也不會顯得突兀。最重要的是,他能專心的塑造主角庫柏和女兒墨菲之間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父女情。

 

《星際效應》也運用了克里斯多福·諾蘭一貫的「信息轟炸」手法,不停的告訴你以前遊戲規則是什麼、現在遊戲規則是什麼、為什麼這個規則不管用了、為什麼只有主角可以參與這個遊戲、為什麼現在發生這件事所以遊戲規則變了。遊戲規則訂好了後又一直變,讓主角無從招架卻又化險為夷,慢慢的譜出「諾蘭式」的劇情張力——大家講得好像很急、很嚴重,但畫面其實很平靜。之於《全面啟動》就是「人類可以進入他人夢境(以前遊戲規則是什麼)、李奧納多不能夠造夢(為什麼這個規則不管用了)、只有艾倫佩姬可以造夢(為什麼只有主角可以參與這個遊戲)、夢境可以進入但死亡的人會陷入更深的一層夢境(為什麼現在發生這件事所以遊戲規則變了)等等。發現什麼了嗎?沒錯,基本上上面這些情節發生的狀態都是角色們用「講的」呈現。這就是諾蘭的電影讓人最津津樂道的地方。他讓你除了「看」之外,也給你空間「想像」。就像自己做的菜總是特別好吃,自己「想像」的電影當然也特別好看。

 

諾蘭的方程式套在《星際效應》就是「以前地球很好、現在地球資源沒有了,所以要去找別的星球、找星球這招試過了,沒用、那就用黑洞去更遠的銀河系」遊戲規則越來越多、黑洞的來回規則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收拾。好在這一切的繁複過程都牢牢繫在馬修·麥康納想要拯救自己的家人(進而拯救世界)和回到家人身邊這個「遠行是為了找一條路回家」的簡單倫理上,使得本就工整的劇本架構和戲劇張力都得到顯著提升。完全不像諾蘭前作《黑暗騎士:黎明升起》那樣鋪梗鋪到自己都忘了自己在幹什麼。

 

邏輯上來說,我被諾蘭轟炸的有點疲累,所以姑且就算《星際效應》的邏輯合理吧。不過這部片的演員一字排開(包括串場的一位你想像不到的一線明星)戲全都被馬修·麥康納吃掉了。作為主角他本來就佔了主場優勢,再者故事本身又是完全聚焦在他想要拯救女兒和回到女兒身邊的主旨上,其他人不管怎麼為故事付出基本上都及不上馬修·麥康納一滴思親的淚水。這也不是說安·海瑟薇或潔西卡·雀絲坦演得不好。只是劇本比較起伏的戲都給了馬修·麥康納。不過別擔心,每個人都有自己表現的機會,像串場的那一位想像不到的一線明星就過了大隱了。其實馬修·麥康納在《星際效應》裏的演技特別好嗎?也不見得。只能說這幾年來演滄桑、憔悴、心有餘力不足這種戲他算是揣摩最好的。

 

看完《星際效應》不得不佩服導演諾蘭在場面上及劇本架構上的調度能力。但更多的是對知名導演史丹利·庫柏立克的尊敬與憧憬。熟悉庫柏立克作品《2001太空漫遊》的人在看完《星際效應》後應該都會找到諾蘭在電影裏致敬的精神。

雖然故事主題不一樣,但《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效應》可說是極為相似的兩部電影,或可說是姊妹作也不為過。而且看完《星際效應》之後我對《2001太空漫遊》所要表達的東西有了更深的認識。可是⋯⋯《2001太空漫遊》是四十六年前的電影!四十六年前史丹利·庫柏立克就在沒有電腦動畫的狀態下以一己之猜測拍出科學家在四十六年後才稍微了解的黑洞、重力、與時間的相對理論!身為一個已經看過《2001太空漫遊》的人,我進場觀賞《星際效應》後雖然驚艷於諾蘭的氣度與手法,但對我來說已經是老調重彈了。另外一個障礙就是艾方索·柯朗去年的作品《地心引力》的技術層面和對太空的影像設計實在是太強大了,以至於在觀看《星際效應》時總覺得諾蘭的宇宙畫面還是差了一截。

 

不過,就電影本身來說《星際效應》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一大突破,也是他繼《黑暗騎士》和《全面啟動》後的另一佳作。電影的故事架構、背景設定、人物塑造皆臻完美,電影節奏緩慢但不失劇情張力,幾近三個小時的放映時間裏絕無冷場。2014上半年雖然好萊塢雖然不乏《X戰警:未來昔日》、《明日邊界》、《猩球崛起》等佳作,但跟《星際效應》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預算上也是)。在今年剩下的兩個月裏恐怕也沒有什麼原創電影能出其右。2014年最佳影片的寶座我瞧《星際效應》定會坐得非常穩。

 

最後,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星際效應》有六種版本,包括70釐米IMAX、數位IMAX、4DX、DBOX、數位、35釐米膠卷等在台灣各家戲院播放。我個人是覺得雖然《星際效應》的預告剪得好像全是場面浩大的遼闊動作戲,但其實真的需要搖晃臨場感的大場面其實沒有想像的多,反而內心戲及內戲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而且片場三個小時看完4DX或是DBOX出來應該會暈船吧?

 

接著,數位當然比不上膠卷,但這個就有點見仁見智,而且年輕人應該也不是很在意膠卷和數位的差別。70釐米IMAX現在雖然搶破頭,但最終如果願意等,還是應該看導演諾蘭最想呈現的這個版本。

 

INTERSTELLAR REVIEW

bottom of page